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4月18日,呂梁市有機旱作現代農業培訓會召開。市委農辦主任、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林強參加會議并講話,副局長陳明生主持會議。
培訓會安排部署有機旱作農業園區、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和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等方面工作。講授了《呂梁市有機旱作農業生產技術規程》《玉米全膜覆蓋種植技術規程》和《旱地高粱種植技術規程》。
會議強調,有機旱作是山西農業的一項傳統技術特色,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,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,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。市農業農村局堅決貫徹省委、市委要求,在前期創建省級示范縣、示范片區和有機谷子生產基地的基礎上,發布呂梁市有機旱作農業標準22個,由中國農業出版社編印《呂梁市有機旱作農業生產技術規程》《呂梁市有機旱作農業標準化綜合生產技術》叢書,啟動創建21個有機旱作現代農業園區,力爭用三年時間有機旱作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,這標志著我市的有機旱作農業進入了新階段。
會議要求,一是有機旱作現代農業園區創建要做到“八個一”:認識上要有一個新高度,創建一批示范園區,制定一個具體的實施方案,組建一支專家服務團隊,推廣一套技術規程,設立一塊顯著標識牌,幫帶一批新型職業農民,提煉總結一套全過程種植流程或規范。二是做好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,盡快落實經費,嚴格遴選組建專業機構,盡快編制工作方案。三是繼續完成好2022年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,重點做好配方上墻、實驗安排、耕地等級評價、資金支付等四方面的工作。
陳林強指出,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,抓好有機旱作農業工作。一是要集中連片布局,注重規模效應,園區集中連片種植面積最少達到1000畝;二是要組織園區從業人員認真學習《呂梁市有機旱作農業生產技術規程》《呂梁市有機旱作農業標準化綜合生產技術》叢書,掌握技術要領、技術規程,建立標準化種植體系。三是要精準管理,從種到收,全過程精準記錄,做到一園一檔。技術人員要充分運用這些資料不斷進行科學研究,形成呂梁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,在全市進行推廣指導;四是推動產業長效發展。保障充足的投入,優化種植結構,2030年,力爭高粱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,為占全國70%的清香型白酒產業的呂梁酒業提供高粱原料,為群眾創收。把握好三年轉換期,到2025年有機旱作基地達到10萬畝;做好科學種植、執行標準規程,高粱、谷子、大豆三年輪作倒茬種植;做好技術服務,在田間地頭設立專家技術團隊公示牌,注明姓名聯系方式,群眾遇到問題能夠及時得到服務;五是建立標準化技術體系,做好產品有機認證,提升產品價值,提高經濟效益,調動群眾種植積極性;六是要做好輿論宣傳報道。要利用報社、電視臺、微信公眾號要大力推廣有機旱作新技術,大力宣傳先進典型經驗,充分發動群眾,積極參與種植。要樹立典型,表彰一批先進集體和模范個人。要把有機旱作農業作為鄉村振興考核的一項內容,把有機旱作農業打造成呂梁農業的一面旗幟,爭取進入全省前列。
陳林強為有機旱作現代農業園區授旗,并贈送有機旱作種植技術書籍。
市財政局、市科技局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、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的有關負責同志,11支市級專家團隊成員,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分管領導和承辦股室負責人,21個有機旱作農業園區的負責人及技術骨干人員參會。